Posts Tagged ‘ 鱼类视觉及其近距离定向

鲤鱼拒食的现象分析及应对技巧

拒食是鱼类生活周期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尤其是大型的淡水鱼类,例如鲤、鲩、青等。经鱼类行为学研究表明:鱼类的索饵行为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对温度、光照、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例如:我们在春季里钓鲤鱼,虽然养殖塘的鲤鱼早就开口了,但是较大的湖库就不行,非要等到表层水温上来,鲤鱼逐适温层调节完生理机制才会近岸索饵。实际上这就是鲤鱼对水温这种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

再如光照:我们在夏天的库湖内钓鲤鱼,早晚是上鱼的高峰值,其他时间则不然:而春季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是高峰期,鲤鱼的索饵意愿表现的较强烈。秋季则是在下午14时左右出现摄食高峰。从光照上看:夏季里的光照时间长,阳光直射水面。趋弱光性的鲤鱼大多隐匿在光线较暗的水底或者蔽荫处。这时背光就成为鲤鱼的一种被动适应,但是春秋两季光照又成为鲤鱼的一种主动适应的生态因子,因为对于冷血变温的鲤鱼来说,趋温是适应中的第一要义,避光则退而其次。

春天在大水库作钓,我经常看到一些钓手不光钓手竿,还顺便打上几根海竿,其实这就是不懂鲤鱼的习性。春天去哪啦?春天的光照时间短(指阳光直射水面),80%的热量只在水表面下1~2米范围之间吸收,鲤鱼趋温就游弋在这一层面上。登高望下去我们都有见过鲤鱼在水表层之下巡弋的经历!这个时节打海竿,抛得再近也比手竿抛得远,饵料根本不在鲤鱼的适温层,结果可想而知。2014年的春天,本人驻钓六峰湖去早了,手竿钓近岸不到2米的水深都无鱼咬钩。后来用路亚竿子挂2.5克的亮片,搜索1米左右的水层却连上鲤鱼。“撞车”之奇和“意外”之喜,就在于鲤鱼的趋温和饥不择食!

鲤鱼在索饵方面具有显著的周期变化,它比趋温和避光方面来的直接,抛开生理和季节等原因,单从垂钓这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由它的饱食程度来决定,另一方面则由鱼的防御本能来左右。但是这两方面都可能是钓鱼人自个儿惹的祸。我们不妨想想近几年来,在春季作钓较大的湖库方面,鲤鱼刚开口时钓地好好的,但过几天就不行了,鲤鱼基本上停口,即便是有上钩的,除了口小口微外,大多是钩子在鱼口腔内挂得很浅,且多不是在正口上。什么原因?有人说是鲤鱼进入了生殖期内的厌食症阶段。但是鱼刚刚才吃了几天食啊!说它才步入生殖期之前的储备营养阶段还差不多。实际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钓鱼人窝子内不断堆积的窝食和竿食喂饱了鲤鱼。从解刨学上看:鲤鱼本身没有胃,食道管后端紧接前肠,除直肠外其他肠腺均不发达。也就是说:鲤鱼的肠道消化功能并不强。它的消化系统主要靠体内产生的消化酶来运行,而消化酶的生成又离不开高水温,温度越高产生的消化酶越多。因而,饱食下的鲤鱼白天就在窝点不远处的水表层之下。

钩子在鲤鱼口腔内进入的较浅或很少正口,这说明鲤鱼对竿食产生了戒心。前苏联的鱼类行为学研究专家普拉塔索夫,在他的《鱼类视觉及其近距离定向》一书中指出:“运气不好的鱼被钓上2~3次以后,残留的鱼便会出现防御反应。”鲤鱼并非要直接经历,只要看到或感觉到同类的遭遇便足以产生记忆,虽然这个画面是短暂的,但通过次数的增加将画面不断强化,从而形成了条件反射,对于钩饵的回避产生了拒食现象。

许多钓鱼文章指出:要在水底将鱼遛疲再牵到水面上来。针对鲤鱼这种条件反射的拒食现象,这种操作其实恰恰对鱼群的影响是极其强烈的,上钩的鲤鱼在挣扎中会撑起各鳍。有些鱼这么做有警告作用,但对于鲤鱼来说则是大难临头,那么我们能不能将鱼在第一时间拎出窝子,譬如说将其拽上水面?即便是你能做得到,其意义也不大,鲤鱼的视觉系统同样会“看到”头顶上发生了什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变换钩饵。例如:弃商品饵用虫饵,变悬坠为卧底等等变通来打鲤鱼条件反射的时间差,从而达到钓取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