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 钓鱼技巧 ’ Category

大师对竞技钓浮漂的一些见解

什么是漂?在竞技钓法中漂起到什么作用?

很多大师认为,漂在垂钓中就是钓者在水下的眼睛。人是看不穿水体的,但漂可以告诉你鱼和钩饵在水下的状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怎么抬高漂在竞技钓法中的作用都不为过,选择一支适合当时鱼情水情的漂,并读懂它,会让你深深陶醉在垂钓过程中。那么,面对林林总总的漂型,高矮胖瘦,材质各异。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漂呢?

按气象、水情选材质。

早春、晚秋,早晚中午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快。这时你需要强调漂的浮力的稳定性,那么材质均匀的巴尔沙木漂即是首选。因为高端巴木漂材质选自巴尔沙木表层材料,一致性颇高,漂体内无空气或水气存在,故不受(或较少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因此因材质引起的涨目、降目情况不易发生。而芦苇和羽毛材质的漂,除外壳外,漂体内部结构较疏松,有空气存在;而现在国内漂的主产地均在湖南、湖北、广东一带,受空气湿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漂体内部残存一定水分,和漂体内的空气一道,共同为热胀冷缩做贡献,所以这两种材质的漂,尽量避免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选用,如果用,必须经常检验调目,不然,你会在不知不觉间迷糊的。而在气温稳定的时候,芦苇和羽毛漂可以大显身手,尤其在钓轻口、弱口的时候,越能发挥芦苇漂高灵敏度的特性。

按鱼口快慢选大小。

不管钓对象鱼还是混养鱼,除了无风或微风用小号,大风用大号外,按鱼口快慢选漂号是无数大师的共同点。在竞技钓时,一般水深很少超过2米,所以在竞技钓法中,漂的大小和水深关系不大。鱼口越快,漂号越大。这是因为,鱼口快的,一般是高密度生口鱼,或者你的饵料极端对路,引起鱼群疯狂抢食,这时你需要抢鱼。抢鱼时主要解决鱼饵快速到位的问题,同样的漂型,自然号越大,吃铅越大,下沉翻身到位越快;同时,快鱼必然要用粗线组,而吃铅大的大号漂会让水线拽得更直,让粗线组的信号传递不失真,从而不丢口。

到鱼受惊谨慎或深秋、酷暑,鱼开口不佳的时候,就必须使用细线组。而细线组配小号漂,是线组和鱼共同的要求。因为漂大了,吃铅就大,在频繁抬竿的竞技钓法中,细线组可能不能承受重铅的负荷而切掉。经常有钓友纳闷,怎么没中鱼也切主线?漂太大啦。而同样的漂型,小号的必然吃铅少,这样整个系统的质量就小,惯性就容易改变,系统容易启动,能更好地反映轻口鱼情。

按钓法选漂型。

确定了大小后,按照钓水皮、钓一漂深的浅浮、钓半水、钓底浮、钓底或钓定层来选择不同的漂型,这时我们会感谢那些做漂的大师们,设计出各类漂型供大家选择。因为现在的漂型太多,我按照漂的造型简单说说。鱼漂漂肩位置越高(浮心越高),漂身长(重心低),其稳定性就越好,比较适合在风浪较大的条件下,垂钓底部摄食且胆小谨慎的大鱼或鱼讯复杂的小鲫鱼。漂肩位置越低(浮心越低),漂身越短(重心越靠近浮心)其稳定性能必然要差,但其翻身较快且上浮鱼讯体现得比较完美。所以,此类鱼漂比较适宜运用在风平浪静的水面或钓半水浮鱼。漂肩横截面积大的漂,其纵向灵敏度要较之漂肩横截面积小的漂差,但其沉稳的性能有时却可以帮助我们过滤掉许多杂乱的虚假信号,可用于钓小杂鱼猖獗或极度滑口。漂的总长度小的,钩饵到位快,适合钓浮或定层,或钓底。总长度大的,适合钓行程或临底摸鱼;还可起到加长线组的作用。

好了,现在我们手上已经有了特定材质、大小和型号浮漂了,要怎么调钓呢?调漂的方法各位大师各有绝招,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就把我自己的学习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认为,调漂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要系统对待。即必须结合漂尾直径、线组、钩重、饵重之间的关系,结合鱼情和钓法,才能达到正确调钓的目的。

除去钓水平、飞铅一类不看漂相的以外,钓浮、钓行程、钓底都要做到对钩饵在水中、水底的状态心中有数,这就是调漂的目的。按漂型、鱼情水情确定调目,按饵料和钓法确定钓目,是一般通用的套路。例如调漂尾的一半,钓调目的一半,是搓饵钓底的一般做法,漂相一般是顿口。而钓翻身时,就无需确定钓目,在翻身点附近就提竿,把鱼驯化到特定水层施钓是钓快浮的做法,漂相多是翻身后一耸肩。钓行程一般是抓停顿,这就要求漂要调整到有一定的下行速度,既要可以清晰地表现停顿的动作,又要给鱼留下足够的就饵时间,这就要结合漂型,鱼口快慢,确定调目:鱼口越快,漂身越粗,调目越低;鱼口较慢、漂身修长,则调目可高些。最有意思的是拉饵钓底部小鲫鱼,这要求必须精确找底。而精确找底的前提,必须知道钩重和饵重。例如阿卢a28,我一般是双钩调,3-5目(有风3目,无风5目),然后秤钩重(即剪去一钩再看目数)、饵重(单钩挂饵后与单钩的目差),垂钓时钓单钩挂饵目数的高一目,即可确保双钩到底,不灵不钝。钓高2目就略钝,信号虽少了些但中钩率相当高,漂向上一鼓中鱼,向下一荫中鱼,唯独大顿口不中鱼—-这是吐口动作。如果鱼是滑口,就可钓大钝,钓到高3、4目都可以,直到有信号可以稳定中鱼为止。

说到这里,似乎漂的话题都已说到了,可还是感觉遗漏了什么,是什么呢?就再说说几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吧,

一、关于吃铅比,意思就是一支漂的自重与该漂正常水温下调成平水的吃铅重的比值。我认为,同样的漂型,吃铅比大的漂在垂钓时必然比吃铅比小的漂要出色,因为这意味着同样的铅重,吃铅比大的漂阻力小;而同样的漂型大小也相同的漂,吃铅比大的,负铅更重,线组更接近垂直,信号传递更准确。结合后面的灵顿纠结,会更清楚。

但是吃铅比的大小和漂的材质、外形、工艺密切相关。材质密度越小,吃铅比越大;漂体外形越接近圆球,吃铅比越大;漂型一定时,漂身越大,吃铅比越大;漂身一定时,漂脚、漂尾(实心尾)越短,吃铅比越大;油漆、外壳越薄,吃铅比越大。可见吃铅比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吃铅比越大,就意味着漂身越粗、漂脚、漂尾越短、油漆及外壳越薄,导致漂的灵敏度,耐用度降低。故吃铅比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还靠大师们去挖掘这个“度”的精确值。

二、关于实心尾、空心尾

不论是制漂大师还是竞技钓大师,不乏有这样的语录:空心尾因为产生浮力,所以能过滤虚假信号;而实心尾因为不产生浮力,故而信号较贼。呵呵,此论断完全违背基本物理知识,偏偏流传甚广,实属误人子弟,所以没空不自量力,斗胆普及一下物理常识。一个外形固定的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是其排开液体的重力。如果该物体的重量(注意:不是密度)大于浮力,则该物体下沉,但在液体中该物体的重力等于重量减去排开液体的重力,此时物体所产生的浮力与悬浮状态一样,都最大;如果该物体的重量小于浮力,则该物体部分浸入液体;如果该物体的重量等于浮力,则该物体可悬浮于液体的任何高度。所以,不论是空心尾还是实心尾,都必须浸入水中才会(也必定会)产生浮力,而浮力的大小只和漂尾排开水的重量有关,和材质无关,哪怕是金属尾,都是一样的。验证其实非常简单,实心尾漂从调8目变成调1目,是要加铅还是减铅?当然是加铅,而且是加7目的铅,这个额外加上的7目铅,就是实心尾从8目改变到1目所增加的浮力!为什么空心尾和实心尾会有不同的漂相呢?因为空心尾普遍比实心尾粗,且自重轻,空心尾漂的浮心靠上而重心靠下且相距较远,自然翻身快,漂相稳定;同样外形的实心尾自重大,导致漂重心向浮心靠拢,必然翻身相对较慢且动作不稳定,显得较贼。

三、灵顿的纠结

典型案例:调高灵还是调低灵?98钓王程宁老师用击锤击打漂尾,测量行程来论证调低灵,因为调低的漂行程大。对此没空有不同的看法。程宁老师是没空最尊敬的一位钓鱼人,因为他在竞技钓界中对竞技钓的系统工程的理论总结最接近科学,但正因如此,我更想用物理知识来论证:其实程宁老师测量的是信号幅度,而不是信号灵敏度。

何为灵?何为钝?以电视剧为例,电视机的灵敏度是指机器的荧光屏显示出良好图像时,从其天线端需要输入的最小信号电压值,即表示电视机接收微弱电磁波信号的能力。灵敏度的高低通常用“微伏”或“毫伏”来表示,这个数值越小,说明它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越强,即电视机的接收灵敏度越高。

回到浮漂的灵敏度,同样,钓鱼人需要的灵敏度应当是指有漂相产生时,导致漂相产生的力越小,则漂越灵敏;而不是同样的力作用在漂上,位移大的灵。

那么究竟调高灵还是调低灵呢?现在就必须温习“惯性”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名词。惯性的定性定义为物体抵抗动量改变的性质。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可以表达物体的作用力F与质量(惯性质量)m、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F=ma。按照这方程,同样的作用力,物体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即物体抵抗被加速的度量。以鱼吃饵为例,一尾鱼吃饵时对静止的钩饵(即钓组)施加了一个外力,假如这个外力一定,则质量小的钓组加速度大。而调高的钓组因为吃铅少,故质量小,所以加速度大;而要产生同样的加速度,调高的钓组所需的外力小。所以调高灵!这也同时较好地解释了类似的问题一套组漂中“大号”灵还是“小号”灵?必然是小号灵!而按照程宁老师的试验,结果只能推导出大号灵,这和我们日常垂钓的感觉是相反的。

应对几种特殊水底环境的办法

一、对付水底淤泥厚钓点的方法。

水底淤泥厚的绝大多数是成年老塘,水中之鱼(尤其是鲫鱼)既多又厚,使用常规方法极不好钓。因此,在这样的钓场要想钓着鱼,必须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撒窝的诱饵质量一定要轻,诸如酒糟、麦麸和玉米粉等,绝不能使用分量较重的小米、大米和玉米渣等,一旦错用后者,很可能大部分甚至全部陷入稀泥之中,起不到诱鱼作用。其次,必须采取悬坠擦地钩或抬头钩钓法。只有如此,落在淤泥表层的诱饵才能发挥作用,将鱼引来入窝,钓饵也才醒目,便于被鱼发现和吞食。

二、对付水底长满水绵或苇叶、树叶和腐草厚钓点的方法。

1.水较浅的坑塘,垂钓者既可以下水用手清楚窝点中的脏乱杂物,也可使用工具将水底的水绵及杂草、树叶等清楚干净,然后再撒饵垂钓。

2.如果遇上水比较深的窑坑和水库,人既无法下水清除,使用工具也不方便又该怎么办呢?实践证明,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打重窝的方法,用诱饵将水底水绵和脏物盖严压住,然后再进行垂钓方能奏效。

三、对付乱石头砬子钓点的办法。

解决的办法有两招:一是花上些功夫,用岸边的沙子或泥土把高低不平的石头砬子填平,造一个水底小平台,然后再用三五天的时间定时撒饵喂窝,等鱼习惯了再进行垂钓。这样做虽然耽搁了几天时间,但这个小平台可长期使用。那么,偶尔去垂钓又该怎么办?这就的首先花上点时间寻找乱石较少,湿地较平坦之处,或是乱石当中有较大空隙的地方,撒上些香味浓的诱饵,然后采取坠上钩(钩在铅坠上方五六厘米)垂钓。如此一来,即使铅坠落入小石缝,饵钩仍能留在石块上面。一旦铅坠被石头卡住,由于拴坠的线细,一提就断,亦不会丢钩,换上备用铅坠照钓不误。由于饵钩总是悬空或落在石头上面,目标明显,被诱来之鱼一旦发现比诱饵更鲜美的食物,便会立即吞入口中。

三招轻松应对水位变化后的浑水鱼情

下大暴雨或涨大水之后,由于泥沙和杂物大量流入水中,致使水质由清变浑,此时垂钓难度增大,与钓清水显然有诸多不同。但如钓法得当,仍有鱼可钓。

一、选好钓位

钓浑水总的原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浑中钓清,具体地说要做到五选:即急流选缓;直道选湾;浑水选浅;宽水面选边;有障碍物选下(下游)。如果按照以上所说选钓位,不仅会有鱼上钩,而且有时还能出人意料地钓到个体较大的鱼。

二、钓饵重色味

钓浑水使用的钓饵荤素皆可,但要以味以色取胜。如果说荤饵平时用蚯蚓最好,那么,浑水施钓蛆虫更胜一筹。因为蚯蚓的色泽与浑水相近,而蛆虫呈白色,更易招鱼。若用素饵施钓,最好用味道浓香的,不宜用味道清淡的。因为鱼的视力有限,尤其在浑水中更看不远,但它靠嗅觉依然能觅到食物,使用味道浓香的钓饵,恰恰是为了促使鱼早发现,快咬钩。

三、浮钓好于底钓

浑水的钓点要在反复试钓之后方能确定。开始要先钓底,如无鱼咬钩再悬钓或浮钓,经多次调漂后,在哪个水层钓到鱼就把漂固定下来。因为水的浑度不同,鱼的适应力也不同,因此,必须经过多次试钓才能做出决定。一般而言,水底的浑浊度肯定大于水的中上层,因为底层鱼怕呛,自然会游到浅表层寻找生机,由此便又得出悬钓或浮钓要好于底钓的结论。此处,在施钓过程中,尚可依据水的流速采取无漂钓法,或许能奏效。

如何从浮漂识别咬钩的鱼?

各位钓友晚上好,今天老杨想跟各位聊一聊浮漂的问题。
老杨经常听一些老钓手说,只要看一眼浮漂的动静,就知道是什么鱼在咬钩。
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因为鱼的种类不同,在不同环境下的摄食习惯也完全不一样,当它们摄食咬钩时,细微的差异也会在浮漂上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充分了解各种鱼的习性,也变得非常重要。
老杨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当你在用手竿垂钓时,遇到几种常见的鱼,浮漂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如何从浮漂的反应识别
咬钩的鱼
1小杂鱼让漂跳舞
这是最易于识别的漂态:浮漂不停地颤跳横移,或拉黑或送倒。调得愈灵敏其跳动愈激烈,钓友们形象地称为“会跳舞的漂”。
此时浮漂除作不规则的跳动外,还有一种飘动感,这是成群小鱼夺食,你拉我拽,使浮漂漂忽不定的根本原因。
许多老钓手见到这些小家伙,也苦无良策,钩上有饵它就闹,饵抢光了,漂也不动了。对付它的办法无非是将活饵改面食,将软饵改硬饵……可是换上小鱼不爱吃的钓饵之后,大鱼也无甚兴趣,影响上鱼。
对小鱼闹漂,另有一种带积极意义的评价:小鱼进窝,是为大鱼充当先锋。因此,小鱼闹漂时钓不到大鱼,当小鱼突然不闹了,那就预示着大鱼来了,这时要盯住浮漂,准备大鱼咬钩。
2鲫鱼送漂的冠军
鲫鱼属底层鱼,也是在水底觅食,见到钓饵,先拱后喝,将它吸入口中,随即抬头,此时浮漂的表现就是先点几下,而后被送起来。
传统的钓法是短脑线配擦底坠,所谓“擦底坠”,就是坠子虽接触水底,但并不是实实在在地沉于水底,仅是似触非触地接触水底。钓饵也在水底,当鲫鱼咬钩抬头时,轻易地带动坠子离底,水面的浮漂自然上升。浮漂上升的高低与调漂的灵敏度、水温及鱼的大小都有关系。
鲫鱼这种咬钩送漂的表现,非常稳定,不论是夏钓还是冬天进行冰钓,它都是这种表现,只是水温低时,送漂稍显乏力。如果你准备的是小钩细线,又是钓鲫的香甜饵,浮漂的出现上述送漂现象,就一定是鲫鱼咬钩。
鲤鱼和鲫鱼的口味基本相同,香甜饵及蚯蚓、红虫等,鲤、鲫都爱吃,但在垂钓时从它们咬钩拉漂的动作中很容易区别:鲤鱼咬钧拉漂显得重有力,大多数是拉黑漂。
垂钓的方法不同,各种鱼咬钩送漂的表现都不一样,鲫鱼也不例外。如竟技钓鲫,采用悬坠长脑线,由于脑线长,鲫鱼咬钩上抬时,其力量先传到脑线上,钩虽上提了,但脑线来不及向上升,使长脑线成“U”字形,其托饵的力量反而变为拉原的力量,所以用台钓法钓鲫鱼,一般会出现黑漂。如果虽然也是用悬坠,但脑线短,鲫鱼咬钩抬头,又可能出现送漂。
3鲤鱼拉黑漂的能手
鲤鱼咬钩后在浮漂的反应上是先微微点动几下,随即就拉漂人水。有时由于前面的小点动看不清,就只见漂子被拉人水中;还可能看到漂子在水面作横向移动,如果能在黑漂和走漂时提竿,十拿九稳中鱼。
只要外部条件不发生重大变化,即使在不同的地塘、不同水温的地方,拉黑漂的这一特点,仍能表现出来。
只是养殖场的鲤鱼由于饵料充足,竞食性不强,拉漂略显缓慢;在饵料稀少的大水面中,鲤鱼咬钩拉漂动作粗野,其力量比池养鲤大得多。
鲤鱼也和其他鱼一样,在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摄食的习性也会有重大变化。
比如本属底栖性的鲤鱼,它可能循温追食游到水的中上层来;本来爱吃香甜饵的鲤鱼,也可能吃酸臭解,有时还可能出现大送漂,不过它这种送漂的态势,与鲫鱼有明显区别,那就是快速有力等。
4草鱼咬钩变化无常
经常钓草鱼的人,可能会发现草鱼咬钩的情况是随着垂钓的方法不同,使用钓饵以及水温的不同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如在水温合适、水中含氧充足时,草鱼会显出十足的拉力,不仅拉黑漂,而且动作突然,不似鲤鲫先有小动,后再拉黑漂,而草鱼经常是在事前毫无动静,突然将漂拉黑,紧跟着就冲撞拽线。用草和钓浮大都是这种表现。
如果水温稍低,又是钓底,它可能表现为咬钩轻,且不拉黑漂,而且只在一两目间升降起伏。
若在深秋,水温较低,草鱼咬钧还总是含饵不动,给人一种钩上无饵的错觉。因此当遇上类似情况是,无论有鱼无鱼,提竿时应该先有一个抖腕动作,将大草鱼钩牢。
5鲢鳙:海竿拉漂狠,手竿拉漂轻
如果用海竿配硬饵飞钩,鲢鳙咬钩后,显得非常粗野,总是将特大的浮漂拉入水中;可是用手竿装香甜软饵垂钓时,基本上见不到黑漂。
鲢鳙进食都是“喝”,遇上硬饵飞钩,它也照常去喝,但由于飞钩伸在饵外,喝到嘴里的是裸钩,钩子人嘴,将鱼刺痛,它就猛然逃窜,反应到浮漂上就出现拉黑漂。
如果用手竿钓鲢鳙,由于配漂灵敏,它们过来摄食时,在吸吐钓饵的过程中,漂子马上反应出来,钓手见漂动就提竿,所以见不到黑漂。
所以用海竿配飞钩,鲢鳙是先中钩后提竿,手竿是先提竿后中钩,不能用同一种观漂的模式去提竿。
6白条咬钩像弹钱
白条咬钩,经常是“吮当”一口,很少出现连续拉拽,反应到浮漂上就只见点动一下,用海竿也只见竿尖闪动一下,好像谁在弹钓线。如果遇上一群白条夺食,漂子或竿尖会发生不规则的颤动。
老杨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有用吗?
如果你是老杨的新朋友,接下来的几段文字对你会非常有用。
你可以不知道钓客是什么,但你只需要记住,在钓客上注册和开店,都是免费的,连库存都不需要。

台钓三步调漂法

台钓三步调漂法,对浮漂的调整从理论上进行了讲解,但是对于钓鱼新手有些地方可能看不懂,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台钓调漂法(图解)。

台钓五步调漂法

下面是各种类型浮漂的应用:

长标尾—到位前的行程长,适宜钓接口;

短尾标—到位快,适宜钓滑口和乱口鱼;

细标尾—灵敏度高,适宜钓对象鱼和轻口;

粗标尾—醒目,适宜钓混养;

竹脚—翻身快、水阻大、鱼讯准确、顿口清晰。适宜钓浮和快鱼;

短碳脚—翻身适中、水阻小、鱼讯敏捷、清晰。适宜钓快鱼;

钢脚—翻身极快、水阻小、鱼讯幅度大,稳定性好。适宜钓快鱼和有风或者有一定暗流的环境;

粗短身软尾浮标—适合钓翻身(翻身快、一二下摆间隔慢、适钓控层);

粗短身硬尾浮标—适合钓中下层(翻身快、下沉也较快);

短身短尾浮标—翻身最快、适合钓水皮;

长身细硬长尾浮标—适合钓中下层快鱼(可逮截杀、抓停口);

小号细长身细硬尾浮标—适合钓底层滑鱼(可钓得很钝);

细长身短软尾浮标—适合钓底层轻口滑鱼(以去皮孔雀羽浮标为最佳、苗子自己改造)

急收肩(端肩膀)长身细硬尾浮标—适合钓涮口滑鱼(下沉快,回升慢);

竹脚短身细硬尾浮标—立起快(较碳脚)到位也快。

学会辨别真假鱼星定时定点施钓

鱼儿是否咬钩,不由垂钓者说了算,而由鱼儿是否有食欲来确定。从鱼星的情况可以分析鱼情,判断鱼儿是否咬钩。如果垂钓水域不断地冒出鱼星,且鱼星在水中不停地走动,说明鱼儿正在觅食,觅食时吐出鱼星,这时鱼儿食欲旺盛,下钩必有所获。反之,即使水面有鱼在打花,但是水下无鱼星向上冒,说明天气闷热,环境不适应鱼儿咬钩,特别是缺氧时鱼儿都到水面来吸氧,这时你把鱼饵送到它的嘴边它也不会咬钩,命尚且难保,何谈进食?

观鱼星是最直观而有效的方法,但也不要排除气温、气压、风向、水温、水的肥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在观鱼星时几点必须注意:

一是识别真假鱼星。有时水中也不断有气泡冒出,但不是鱼星,而是沼气泡。沼气泡固定在一个地方不会移动,且气泡易破裂,而鱼星在水中是移动的,且鱼星里有黏液,不易破裂。

二是风雨天虽有鱼星但不明显,需细心观察方能看出。

三是寒冷的冬季气温低时,鱼儿少动少食,鱼星不多,而气温回升时鱼儿开始近距离游动觅食,也会有星星点点的鱼星出现。总之,有鱼星鱼儿就会咬钩。

中伏天钓草鱼、鲤鱼技巧解析

进入二伏天后,水温上升到了一年中最高的时候,鱼儿的食量也是大增,特别是草鱼,二龄以上的草鱼,每天的食量为体重的二分之一到一。如此大的食量为钓取大鱼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我们先说大草的特性。伏天草鱼最多呆在三米内的水深中,超过三米的极少,最喜爱的地方有下,白天,较为阴凉的区域,晚上喜欢呆在非常浅水区域觅食。最喜欢的食物,草、发酵玉米粒、嫩玉米粒、生的老玉米粒发胀发酸,生玉米面、生玉米颗粒、酒糟、酵香型饵料、爆炸饵,野生水域忌讳用饵,各种饲料,鲤鱼常规饵料

白天最佳的选择地点,有草丛,有漂浮物的区域,阴暗水域,才淹没的水草区。晚上的最佳选择地点,陡坎近岸边一米左右水深,远岸的浅水区,没有声音干扰的区域。特性,大草有非常强大的记忆力,所以老窝大窝是比较理想的方案,大草与小草的性格不同,喜欢独来独往,最多两条一队,基本没有群聚特性,只有大窝可以将其聚集。

大鲤,大鲤现在已经归入深水,这与其抗缺氧能力强大有关,一般水质稍好的水域已经呆到了六七米深的地方,水质差的呆在较浅水域,较小个体的鲤鱼呆的水位较浅。所以采用的钓取方案,大鲤最好是用远抗方案或者长手车杆操作,白天短杆的机会少得多,到了晚上会上到一定的浅水区域上来,有一定的机会。

白天用饵与晚上用饵的对比,因为水域的不同,大多数水域晚上没有了白条的干扰,所以用饵可以朝腥,香方向走,有白条的水域,那可以选择适当稍深点儿的位置,可以避开干扰,一般晚上可以采用的方案为商品饵,谷麦子,及蚯蚓,线虫等饵料,而白天采用的方案为不同硬度的玉米粒。有关窝饵与钓饵,有的钓友为了速度,喜欢用酒糟加玉米粒的方案,有的时候这个方案非常理想,有的时候却饱受白条的干扰,建议最佳的方案是喂什么钓什么,找对了位置起鱼的速度一样的快,大窝用饵原则一般以喂老钓嫩,或者喂硬钓软的方案,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

鲤鱼拒食的现象分析及应对技巧

拒食是鱼类生活周期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尤其是大型的淡水鱼类,例如鲤、鲩、青等。经鱼类行为学研究表明:鱼类的索饵行为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对温度、光照、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例如:我们在春季里钓鲤鱼,虽然养殖塘的鲤鱼早就开口了,但是较大的湖库就不行,非要等到表层水温上来,鲤鱼逐适温层调节完生理机制才会近岸索饵。实际上这就是鲤鱼对水温这种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

再如光照:我们在夏天的库湖内钓鲤鱼,早晚是上鱼的高峰值,其他时间则不然:而春季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是高峰期,鲤鱼的索饵意愿表现的较强烈。秋季则是在下午14时左右出现摄食高峰。从光照上看:夏季里的光照时间长,阳光直射水面。趋弱光性的鲤鱼大多隐匿在光线较暗的水底或者蔽荫处。这时背光就成为鲤鱼的一种被动适应,但是春秋两季光照又成为鲤鱼的一种主动适应的生态因子,因为对于冷血变温的鲤鱼来说,趋温是适应中的第一要义,避光则退而其次。

春天在大水库作钓,我经常看到一些钓手不光钓手竿,还顺便打上几根海竿,其实这就是不懂鲤鱼的习性。春天去哪啦?春天的光照时间短(指阳光直射水面),80%的热量只在水表面下1~2米范围之间吸收,鲤鱼趋温就游弋在这一层面上。登高望下去我们都有见过鲤鱼在水表层之下巡弋的经历!这个时节打海竿,抛得再近也比手竿抛得远,饵料根本不在鲤鱼的适温层,结果可想而知。2014年的春天,本人驻钓六峰湖去早了,手竿钓近岸不到2米的水深都无鱼咬钩。后来用路亚竿子挂2.5克的亮片,搜索1米左右的水层却连上鲤鱼。“撞车”之奇和“意外”之喜,就在于鲤鱼的趋温和饥不择食!

鲤鱼在索饵方面具有显著的周期变化,它比趋温和避光方面来的直接,抛开生理和季节等原因,单从垂钓这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由它的饱食程度来决定,另一方面则由鱼的防御本能来左右。但是这两方面都可能是钓鱼人自个儿惹的祸。我们不妨想想近几年来,在春季作钓较大的湖库方面,鲤鱼刚开口时钓地好好的,但过几天就不行了,鲤鱼基本上停口,即便是有上钩的,除了口小口微外,大多是钩子在鱼口腔内挂得很浅,且多不是在正口上。什么原因?有人说是鲤鱼进入了生殖期内的厌食症阶段。但是鱼刚刚才吃了几天食啊!说它才步入生殖期之前的储备营养阶段还差不多。实际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钓鱼人窝子内不断堆积的窝食和竿食喂饱了鲤鱼。从解刨学上看:鲤鱼本身没有胃,食道管后端紧接前肠,除直肠外其他肠腺均不发达。也就是说:鲤鱼的肠道消化功能并不强。它的消化系统主要靠体内产生的消化酶来运行,而消化酶的生成又离不开高水温,温度越高产生的消化酶越多。因而,饱食下的鲤鱼白天就在窝点不远处的水表层之下。

钩子在鲤鱼口腔内进入的较浅或很少正口,这说明鲤鱼对竿食产生了戒心。前苏联的鱼类行为学研究专家普拉塔索夫,在他的《鱼类视觉及其近距离定向》一书中指出:“运气不好的鱼被钓上2~3次以后,残留的鱼便会出现防御反应。”鲤鱼并非要直接经历,只要看到或感觉到同类的遭遇便足以产生记忆,虽然这个画面是短暂的,但通过次数的增加将画面不断强化,从而形成了条件反射,对于钩饵的回避产生了拒食现象。

许多钓鱼文章指出:要在水底将鱼遛疲再牵到水面上来。针对鲤鱼这种条件反射的拒食现象,这种操作其实恰恰对鱼群的影响是极其强烈的,上钩的鲤鱼在挣扎中会撑起各鳍。有些鱼这么做有警告作用,但对于鲤鱼来说则是大难临头,那么我们能不能将鱼在第一时间拎出窝子,譬如说将其拽上水面?即便是你能做得到,其意义也不大,鲤鱼的视觉系统同样会“看到”头顶上发生了什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变换钩饵。例如:弃商品饵用虫饵,变悬坠为卧底等等变通来打鲤鱼条件反射的时间差,从而达到钓取它的目的。

四步搞定调漂与精确找底

第一步:找钓位水深

在半水情况下将钓组抛入水中,加减铅坠使得漂尾露出水面80%-90%;而后在上钩挂上橡皮泥,调整它的大小使得正好将漂尾徐缓地全部拉入水下(这个橡皮泥的重量要略大于漂尾80%-90%的剩余浮力,轻了找不到底,太重了找过底)。于是延长水线使得漂尾出水,而出水的目数应大致为你设定的调目(例如5目)。于是上钩到水面的距离即为钓点水深。

第二步:调整调目

将浮漂的上太空豆固定,去掉找水深用的橡皮泥,往下移动漂座10厘米左右(确保双钩离底)。而后增减铅皮达到你设定的调目(如5目),则调漂完成。

在做第三步之前,先说说称钩重的必要。有的钓友不重视称钩重,我认为饵重饵轻不仅仅是指饵本身,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以钩重为比较前提。早年台钓提倡调4钓2,前提是饵重略等于单钩重。随着人们对台钓认识不断深化,认为当饵的重量略大于单钩重时才能导致饵钩在水底的稳定力恰到好处——既稳定利鱼吃口,有不易因过灵而出现虚假信号。这就是钓鱼人所追求的“真口”!

接着说第三步:称单钩重、橡皮泥重

剪去下钩,将钓组抛入水中,看浮漂上升的目数,此时若为6.5目则单钩重为1.5目。接着在剩下的一枚钩子上挂上橡皮泥,增减其大小使其比单钩重1目,如果浮漂下沉到4.5目,则说明橡皮泥正好比单钩重1目。

第四步:精确找底

将浮漂升到水位深时的上太空豆位置,将钓组抛入钓点且微调浮漂使钓目(如5目)与水齐平,而后下调1目再次抛入水中看漂尾是否为4目,若是在往回升1目抛入水中,看是否又回到了5目,若是则找底成功。于是,剪下双脑线单钩,换上完全相同的双脑线双钩,在上钩挂上精确找底橡皮泥,再度抛入钓点反复调整核定为5目,则调漂、精确找底结束。此时双钩在水底状态应为:下钩躺底、上钩轻触底(上、下钩距必须在1.5至2个钩长之间)。

再说一点,你精确找底用的是橡皮泥,它比单钩重1目。如果改用你开的饵,应先称一下饵重,尽量做到上每颗饵都能比单钩重1目左右,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开钓啦!

浮漂没有动作提竿中鱼原因分析

很多时候,看到一些钓鱼高手,漂不动也上鱼,佩服得不行。后来自己的钓技提高了,偶尔也能“漂不动也上鱼”。有时候是感觉,有时候却是有意为之,也与周围钓友讨论过这一现象,各有看法,但都碰到过,但是这“漂不动也上鱼”的快乐却不足为外人道也。下面仅仅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有待商榷。

一、钓组问题

当钓组出现某一方面问题时,就会出现“漂不动也上鱼”。最常见的是铅坠太重,鱼儿由于又要摄食,又要产生能带动重坠的力量,往往困难,特别是猾鱼更加困难。除此之外在天冷的时候,本来鱼儿活动就小,力量也不大,在碰上重坠,鱼儿的轻吸怎么产生信号?只有吃死钩了才会有信号,才会出现上鱼。另一情况是主线太粗,严重影响了信号传递,粗线配上大漂,如果再水深3米以上,水下信号层层递减,是引起“漂不动也上鱼”的重要原因,不信换成细线小漂试试,立刻信号放大数倍。因此,当出现了“漂不动也上鱼”的情况后,首先要从钓组上面找原因,多半是用粗了用大了不协调所致,但是如果一心钓大鱼又另当别论,大鱼很少出现“漂不动也上鱼”的。

二、鱼情变化

如果钓点小鱼多,尤其是白条之类,一般不会出现“漂不动也上鱼”,因为它们活跃之极,拖饵即走,信号之会乱而不会没有,但是对于鲫鱼,尤其是猾鲫就不一样了,它们异常机警狡猾,不好好地吸饵,而是涮饵,或是快进快出地吸吐饵,如果跳的稍钝一点,根本看不出信号,即便有一点点似是而非的小信号,也来不及反应到手上去提竿,这在早春和冬季很明显。明明知道下面有鱼,可就是不吃饵或看上去不吃饵,于是又是换饵又是补窝的,忙得不亦乐乎也无济于事,这时候不妨想想“漂不动也上鱼”的例子,可以适当的时候无规律提竿,也许鱼儿就在鱼钩上呢。

有一年深秋,我在一条成河中钓鱼,凭感觉还是有鱼的,但是始终看不到明显信号,最后决定提竿换饵(蚯蚓),结果就在不经意的第一下提竿就上了鲫鱼,接下来我就在萧瑟秋风中决定凭感觉不时换饵,居然上了数尾几十克重的鲫鱼。后来旁边不上鱼的钓友觉得奇怪我怎么老是上鱼,他们却不上,我告诉他们凭感觉提竿,结果信的人上了,不信的还是不上。现在想想此河是野钓主场所,当时深秋已经很冷,鱼儿不动了,加上我们传统饵、传统钓法、偏钝、秋风还有浪,信号不明显,自然出现了“漂不动也上鱼”情况。所以当一个钓点成年累月有人钓鱼,鱼儿必然警惕性高,不好钓,不妨试试无规律地提竿,是会有意外收获的。但也不主张调漂过灵,因为小麦穗之类也会搅得你心烦。飘过灵鱼儿触饵就有反应,反而会吓跑鲫鱼之类。

三、风浪影响

现在的立式浮漂比七星散漂抗风浪强多了,而且在风浪中很醒目,很少随波逐流,不过碰上走水和大风,也是一筹莫展的。如果有微小的信号在风浪中也是看不出来的,因此常常出现风浪之中钓鱼随手一提会中鱼的情况。这一方面是风力的影响把信号与水浪混在一起,很难明察秋毫,无法辨别小信号,另一方面是调漂时可能调高了,比如到了五六目,那一两目的变化真的看不出来。因此当风浪出现了“漂不动也上鱼”的情况,我觉得可以调整漂目,可以调1钓1或平水等,以怎么看得清为宜;其次,也可以顺其自然,不时地提提竿,兼有打窝和“漂不动也上鱼”的乐趣。

有一年冬天北风三级,在大桥上冻得直哆嗦,但那天鱼情出奇的好,不过我钓的是经典的调4钓2,但是就是没有什么信号,而每次漂站稳后默数一二三却能上鱼,因为天冷也懒得再去调漂,结果就用这自已感觉的规律一下午也钓了几斤鱼,觉得很奇怪很有趣。后来觉得冬天浮漂信号太小太小了,与其傻等,不如试试提竿,相信直觉,反而有点异样的惊喜。

四、努力辨别小信号

是不是真的漂一点都不动就上鱼呢?也不尽是如此的。事实上,仔细分析,还是有小信号可循的,只不过我们一直处在分身与聚精会神交替状态中,上鱼精神抖擞,不上则很快会走神,有时看多了还会眼花,错过了小信号,还有的时候是犹豫,想提竿又想再等等的心理错过了许多。最常见的是草鱼,往往就是一个信号,小的下顿,如果再看不仔细,就更加容易错过,大草鱼下顿更小,回的快,稍纵即逝,于是只要一点点感觉就要尝试一下才好。有时候钓鲢鳙也是这样。还有在早春和寒冬,信号尤其小,特别是大水面,仅仅半目或一条小黑线不断变化,那是稍纵即逝。我的一个朋友在夹江早春钓鱼,乍暖还寒,他就仅仅抓浮漂那一条小黑线不断变化,有了就提竿,眼睛是花了点,但他就是凭着这功夫,半斤重的板鲫上了好几尾,而这黑线的变化一般人肯定是看不出来,更何况他还用的是十米传统长竿,所以对于浮漂的标志点、标志线要重视,特别是鱼口不佳,气温偏低时,更要注意。不是浮漂不给信号,而是我们忽视了。

五、钓鱼人的感觉

很多时候,方法冥冥中有人对你说:可以提竿了。就是那种感觉,因为看浮漂未动,只有你自己感觉下面还是有鱼的,直觉告诉你可能正在摄食,这时候也别管别人怎么看,也许一提竿就能上鱼了;有时候鱼儿明明已经把鱼饵含在嘴里了,我们却没有提竿,拘泥于非要等待信号。除却线组等原因不谈,钓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这种感觉的,有时候主要相信了这种感觉,往往十拿九稳,就像打麻将,手上这张牌预感会点炮,结果真就点炮,虽然按照道理不会这么巧。所以,钓鱼到了一定程度,也是一种过程,没有原因,有时候无法解释,直觉就是这样,可以提竿的感觉。周围一些高手也有这种感觉,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这些高手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随心所欲。所以有时候他们总是比别人多上几条鱼,这就不仅仅是靠运气了。

漂不动也上鱼,首先从硬件上找原因,然后才能在软件上找对策,重要的还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进行调整。钓无定法,看似不动的漂,偏偏就能上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