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 技巧 ’ Category

鲜玉米和老玉米,发酵的和泡制的,用起来有什么区别么

玉米用来钓鱼,据民间野史考证,至少是从明末清初就有流传,当然,有没有使用酒糟泡制,因为几无片纸留存,所以也没有办法做个具体考证,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淡水钓友们,就开始广泛使用玉米垂钓,玉米也被称为素饵中的万能饵,不仅自带味型,如果和酒糟、豆粉,甚至是蛆粉、虾粉合用,将其自身状态改变,比如玉米渣、玉米面,那用法更是千变万化,可做窝料,可做钓饵,可单独适用,也可以组合适用,新鲜的嫩玉米尤受青睐,发酵过的玉米,那打窝诱聚的效果也是杠杠的,对不少钓友来说,到底是鲜玉米比较好用,还是发酵的玉米比较好用,这就比较纠结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在实战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时期的嫩玉米,在同样的钓点,不同的时期,效果不同;同样发酵过的玉米,在不同的时期,同样的钓点,渔获也是千差万别;我们目标鱼是草鱼,用嫩玉米打窝,会发现不怎么留鱼,但是用酒泡的老玉米打窝,发窝后,钓上的草鱼,腮帮子里全是玉米渣,如此种种,都说明,想要用好玉米,钓到鱼,钓好鱼,就需要明白,新鲜嫩玉米、老玉米、酒泡玉米、发酵玉米,其实都是有针对性用法的,不存在一种玉米,能钓所有鱼情,那么,我们在钓不同鱼情时,分别需要怎么准备呢?

【一】嫩玉米钓应季效果最好

有钓友说,嫩玉米几乎可以钓所有鱼情,这话,姑且听听就可以,真这么做了,那乐子就大了;嫩玉米的特性,就是鲜嫩、多汁,味型足,别说鱼吃,就是人吃,口感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要真说用嫩玉米钓鱼,效果最好的,还得是应季,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则,应季的嫩玉米,汁液最浓,味型最足,不管是冷藏、冷冻,亦或者真空包装,过了应季之后,汁液的浓度、味型的浓度、营养成分等等,下降的非常厉害;

二则,除了应季,其他季节使用玉米垂钓,玉米的味型浓度、适口等等,都不是最佳选择,如春季、冬季、夏季,彼时的应季饵料,效果是远远比玉米要好很多的。所以,我们在玉米收获前后1~2个月里,使用嫩玉米钓鱼,不管是打窝、诱钓,几乎不用做任何的处理,可以直接使用,但是超过这个界限,再使用起来,虽然不是说一点效果都没有,但是确实是不如发酵玉米或者是泡制玉米的。

【二】老玉米因为水分都被晒干了,所以曲酒泡制后,味型复合、浓郁、持久,适用性最广

鲜玉米晒干后,就变成了老玉米,老玉米因为在晾晒过程中,水分都被晒干了,如果直接拿来打窝,除非是打大窝、重窝,用来诱聚草鱼,钓其他淡水鱼种,其实效果是很糟糕的,但是,将其拿来泡制,不管是曲酒、酒糟、药酒,经过处理一二,晒干的老玉米,会适当吸收一部分酒味,结合了玉米自身的香浓,在水中,香味借酒味,既能持久散味,也能扩散的更远。

而且,曲酒、酒糟、药酒泡制过的老玉米,味型也能做到多样化,如在酒液中,添加了麝香、丁香、阿魏等不同香料,只要泡制的时间够久,几乎是一年四季,只要水域中有鱼,基本上都可以进行诱聚,直接用来做钓饵,效果也是很不错的,所以可以说,适用性最广,对新手、老鸟,都很是友好,但是,这种玉米,好用的多是自己制作,商品化、流水线工业化的产品,迄今为止,很少有效果好的,估计一是泡制时间不足,而是原材料也不是多好的缘故。

【三】发酵后的玉米,多用来打窝,直接做钓饵,效果很一般

发酵的玉米,是指采用发酵工艺,让玉米霉化,在霉化的氧化过程中,除了玉米自带的玉米甜香,还有轻微的酒香、酵香,尤其是发酵后的玉米,经过了氧化、霉化过程,硬度适中,甚至是略偏软,适口性、香型等,都远远超过嫩玉米,但是,这种发酵后的玉米,用来打窝的效果,是远远好过做钓饵的;这是因为,发酵后的玉米,当窝料和当钓饵,用的都是同一种材料,味型浓度基本上没什么分别。

而我们钓鱼时,钓饵的味型浓度,要么比窝料浓,要么比窝料淡,就是有味型浓度差异,才会吸引进窝鱼进食,如果味型浓度一致,那进窝鱼进食钩饵的概率,如果进窝鱼密度一般,那吃口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所以这也是 钓友,用发酵后的五谷杂粮,打窝、诱钓,进窝效果明显,但是吃口效果很一般,就是这个原因了。

总结:

玉米作为素饵中,使用最频繁、最广泛的种饵,自有其优势所在,但是整体来说,当窝料的居多,当钓饵的偏少,自制酒泡玉米的效果最好,发酵玉米打窝效果最好,嫩玉米应季诱钓效果最好,搞明白这些区别,我们在挑选、使用的时候,就能心中有数了。

抽了散炮鱼情反而变差了

散炮做窝是玩黑坑必学的手法,多数黑坑是不允许用手抛窝的,不过这也难不倒钓友,散炮因为雾化可控,量大又集中的特点,成为作钓黑坑钓友常用的手法,到达钓点先是一盆散炮下去再作钓。还要再准备一盆续窝用,家业大啊。不过这里要说的是抽了散炮鱼情反而变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作钓冷场,和作钓一些老滑鱼的时候。

为何抽了散炮鱼情反而变差?

经过热场和半热场的洗礼,多数新鱼都已中过钩了,这些鱼短时间内是不会再开口吃饵,这个时候我们作钓的目标鱼会选择一些老鱼,而这些老鱼经过多次的钓放,已经害怕散炮这样的诱鱼带,有的甚至你的窝子稍稍大一些,就会出现只见鱼星不见咬口的情况,浮漂晃来晃去但是真正的咬口却比较少。我们当地就有几个坑,如果一来就大量散炮下去做窝,弄不好长时间没有口。更有甚者一场就一两条鱼。本来钓的好好的抽两杆大一点的散炮下去立马停口,一个小时都不给你来一口。我想这样的坑很多地方都存在。

如何应对

01要注意散炮用量

作钓这样的坑到底能不能抽散炮,抽是可以抽。但是要很好的控制用量,刚开始可以小一点抽上几杆,后面以打频率为主。在发现鱼情慢下来,需要补窝的时候,小小的带上两杆散炮下去就可以了,舍去散炮量大的特点,以抽频率为主来作钓,才是正道。同时在散炮和饵料里面加入一些碎药米例如鱼来神米这样不带膨化类的小颗粒,也可以很好的起到诱鱼、留鱼的作用。

02散炮味型要对口

要想鱼上岸全靠粮食换,这话说的没有错。但是这句话除了量大,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要对口的粮食,也就是说需要合适的味型,你散炮味型不对口,鱼都不喜欢吃,就算你下再多散炮也是徒劳。窝子里面没有鱼,你还钓个鬼啊。定海神针玩你没有商量的。在制作散炮的时候如果实在拿不准的话,就拿原塘颗粒粉加一点鱼来神米,再配合一点针对性的小药(PS:注意用量不要超过饵料的用量,加上一点点就可以了),甚至小药都可以不加。这样就算不会诱来太多的鱼,总还是能诱来一些吧。保证了一点的渔获量不会让你亏太多。

03散炮和饵料的配合很关键

本末倒置,散炮是诱鱼和留鱼,饵料是钓鱼。我见过有钓友瞎玩,散炮开的比饵料味道还重。还一本正经的给我上课,大鱼喜欢吃清淡的,用重味型散炮把鱼诱过来,然后就能吃清淡的饵料了。反正我脑子是没有转过来,我只能对他说大师你说的对。散炮和饵料的配合很关键,散炮的味道要轻于饵料的味道。而且散炮和饵料的味型要属于同一类。以避免鱼进窝只吃散炮不吃饵料的情况发生。毕竟我们的目的是把鱼钓上来,而不仅仅是把鱼诱过来。

04临场发挥

熟悉的钓场还好,对于一些不熟悉的钓场,我们可以先问问其他钓友这个坑的鱼怕不怕散炮,再来决定散炮的用量方法。如果得不到确实的答案,我们可以先试着抽几杆,做钓一段时间根据鱼情的实际情况再来决定后面要不要加大或者减少散炮的使用量。

搓饵、拉饵、刮饵,哪种最好使

台钓中饵料搭配非常有讲究,讲究有主有次搭配,粗细搭配,还需要注重状态控制拉丝粉的含量。搅拌的时候还需要注意饵水比,搅拌的时候讲究五指摊开按照一个方向搅拌,搅拌完成后要等待饵料完全吸水完成,然后按照一个方向“赶”成饵团。以上就是饵料制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使用的时候要需要注意把饵分成两团,先用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少打几次,保持状态。如果一起用很容易导致饵料还没用完,状态已经不行了。说完了饵料的制作问题,再来说说上饵的问题。

一、搓饵

搓饵的应用范围比较广,首先主要用于钓大鱼,因为大鱼食量,饵团大一些对钓大鱼有好处。其次就是搓饵重量大,饵料到底时间快,所以通常用于夏秋季节小鱼多的时候。第三,用于垂钓滑口鱼,尤其是滑口鲫鱼,因为滑口鱼不会老实进食,喜欢吃散落的饵料,使用搓饵可以保证鱼钩上有足够的残留,而这点饵料残留就是上滑口鱼的精髓所在。搓饵的手法比较多,饵料性状也比较多,可是是圆形,也可以是水滴形,还可以通过搓揉次数来调整饵料的粘度,达到控制雾化水层的效果。水深就多揉几次,水前就少揉几次。比较特殊的是钓鲢鳙,虽然也是搓饵的范畴,但是上饵的手法不是搓,而是捏,这样可以保证饵料的雾化。换句话说,搓饵除了揉搓次数的多少,性状给雾化也有一定关系。

二、拉饵

拉饵是比较快速的上饵方法,野钓中通常用来钓鲫鱼或者其他小型鱼类,拉饵的大小、状态、入水后的性状都更加自然,在钓鲫鱼的时候由于比较注重状态,所以能用拉饵就不要用搓饵,虽然饵料相同,但是性状不同对鱼口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还有就是在钓鲫鱼中,钩饵的轻重对鲫鱼来说影响十分巨大,越轻越是容易被鲫鱼吃掉。拉饵在制作的时候加入拉丝粉的含量要求比搓饵多一些,通常搓饵在10-15%,拉饵要达到15%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通常不超过20%。除非是冬季水温低,拉饵状态出来的慢才会增加拉丝粉的含量,但是缺点是越用状态越不好,所以冬季开饵要少,用完再开,或者使用温水开饵。所以拉丝粉的状态好坏,出来的早晚跟气温有极大的关系。

三、刮饵

刮饵比较有意思,钓友笑称这是开饵失败的结果,因为加水加的太多了,无法赶成团,不得不把饵平摊在拉饵盘上,采用刮的方法来上饵。刮饵通常只用于黑坑,或者冬季钓鲫鱼,由于饵料状态非常好,入口性极佳,但是有小鱼的话饵料是别想到位的,所以用于黑坑和冬季。刮饵的要领其实就是正常的拉饵,多加点水而已。不过对于拉饵盘有一定要求,讲究实用全磁的拉饵盘,不然也不好刮饵。不过说起刮饵,跟传统钓中使用黏糊状饵料,鱼钩一刮来上饵,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非常适合钓鲫鱼。

上饵的三种基本方法主要就是以上三类,深秋时节钓鲫鱼,还是以拉饵为宜,有兴趣的还可以试试刮饵,说不定有意外收获呢。

钓什么鱼用搓饵不能用拉饵?多数钓鱼人搞错

正常的台钓钓法,其用饵策略一般就分为两类,搓饵和拉饵,无论钓黑坑还是野钓,这两种饵是齐头并进不相上下,钓友们也都知道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饵,但还是常常不知用哪种好,本期呀,我们就把拉丝饵和搓饵的优缺点给大家列举一下,望大家再选择饵时不再迷茫。

一、拉丝饵开饵流程

在开饵的时候,由于拉丝饵含有蛋白拉丝粉,所以加水时要注意,一定要把水一次性加够,饵水比一般是在1:0.9,不会超过1:1,随后把干饵和水搅匀后静置,根据温度醒饵5到10分钟,饵料吸够水后也基本出丝了,再把饵团成一团就OK了。

二、拉丝饵的特点

拉饵轻小,入水后会慢悠悠地落底,这种不算太快的下落“动作”非常能吸引鱼的注意,再加上它的雾化强,所以拉饵的诱鱼性更强。不过也正因此,拉饵它难以避开小杂鱼们的骚扰,但如果在没有小杂鱼闹漂的时候,用拉饵的效果是很棒的,非常时候钓一些中小型个体的鱼,如鲫鱼、白条、小翘嘴等。如果您遇到了鱼口很好的情况,为了钓快鱼,最好选择拉饵。

三、搓饵的大致分类

搓饵相比拉丝饵更能在干湿度上分出层次,大致能分4种,分别是干散错饵、湿散搓饵、硬黏搓饵、软黏搓饵。干散饵的雾化和散落更快,不过鱼钩上的残留很少(拉饵是雾化快散落少,钩上残留多),适合快入快出钓前期诱鱼阶段。湿散的搓饵呢,减少了雾化和散落,但持钩性更强了,适合长时间入水钓后期阶段。硬黏搓饵在开饵时搅拌的时间较长,由于有黏度所以雾化和散落基本没了,适合钓小鱼闹漂的水域。软黏搓饵的水量比硬黏饵更多,搅拌的次数也更多,开出后饵团如耳垂般软,由于附钩性极强,很适合糗钓。

四、搓饵的特点

搓饵从挂钩的速度上是没法和拉饵比的,但搓饵却能用手指很好地控制大小、形状,虽然雾化上也比不上拉饵,可它更重,入水后下落得快,总体非常适合钓底层的大中型鱼种。不过我们知道它有4大分类,所以它的应用范围就更广,同时能钓慢鱼也能钓快鱼。

鸡肝钓鱼,只要这样用,一钓一个准

在钓鱼的饵料中,用动物内脏做饵,诱钓肉食鱼,并不算少,最常见的,是用鸡肝做饵料,可以用生鸡肝做钓饵,也可以用将其煮熟,制作钓饵和窝料。

主要的目标鱼,除了鲶鱼、黑鱼、青鱼等,鲤鱼、草鱼之类的杂食鱼种,也会不吝鱼口,在用法上,倒也不算繁琐,而且鸡肝的价格也不算贵,其实也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好饵料。

鸡肝用来钓鱼,主要有三种用法,生鸡肝切丁做钓饵,熟鸡肝做窝料、熟鸡肝做钓饵,方法都很简单,谈不上什么操作步骤。

方法一、生鸡肝切丁

将鸡肝切丁,直接挂钩使用,可以用千又、伊势尼、白狐等粗条钩,在大水面水域、流速湍急的水域中使用,效果非常不错。

甚至不需要额外做窝,就能吸引附近的肉食鱼、草鱼、鲤鱼进窝觅食,唯独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使用带倒刺的鱼钩。

方法二、煮熟的鸡肝做窝料

将鸡肝煮熟,然后捏碎,拌在鸡饲料中,然后将鸭饲料抛洒到窝子里即可,因为鸡肝的腥味极大,对窝子附近的鱼群,有非常强的诱聚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不太适合夏秋季使用,因为非常招惹小鱼,在冬季使用,如果诱鱼效果,可以直接将鸡肝捏碎,不用拌在窝料中使用,就有很强的诱聚效果。

方法三、煮熟的鸡肝做钓饵

将煮熟的鸡肝切丁,挂在带倒刺的鱼钩上,就可直接做钓饵使用,当然,这两年钓友们也总结出一些新玩法。

将鸡肝挂在鱼钩上,然后蘸点粘粉,再蘸水,然后蘸酒米,连窝子都不用打了,但是,这对操作技巧很考究,煮熟的鸡肝,不能太老,太老一用劲就碎掉了,需要煮的的嫩一些。

最后,关于鸡肝钓鱼,唯一的讲究,就是一定要新鲜,不要变质、腐败,除此之外,就没有额外的讲究了,而鸡肝用来钓鱼,在冬季,也有着十分不俗的表现,甚至也有极大的概率,在未结冰的水域,钓到肉食鱼,有兴趣的钓友,不妨尝试一下。

冬季钓鲫鱼,常用这三种小药

钓鱼人用的小药,其学名叫做诱食剂,有粉末状、油状、乳状、液体状,主要作用就是提升饵料的味型浓度,以及能够刺激鱼开口摄食,要说效果真的多好,这也很难一言述之,但真要说效果全无,那也不太负责人。

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季节,恰当的使用小药,确实能对渔获有所提升,反之,不恰当的使用小药,不仅不能刺激鱼口,更有可能导致死窝。

那么,什么是合适的季节,恰当的使用呢?这其实也很难三两句就说清,因为一年四季气温、水温不同,需要使用的不同味型的小药,添加的浓度也不尽相同。

更有甚者,在不同的水质中,添加小药的味型、比例,都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又很难形成一个规律,以冬季钓鲫鱼来说,使用的小药就和其他季节很是不同,比较常用的,有三种。

第一种、奶香型小药

具体什么时间开始,奶香型饵料用于钓鲫鱼,已经不太可考证了,但是在实战中,猪母乳为原料,以奶香型为主的乳状、液状小药,在气温较低、水温较低的环境中使用。

对鲫鱼有非常不俗的诱聚效果,而且可以浓度偏高一些,而且,因为冬季气温较低,几乎没有小杂鱼闹窝,不用担心奶香味浓郁,招惹小鱼。

具体用量,我们可以参照夏季,比如在夏季野钓鲫鱼时,小药添加比例是200ml饵料添加3~4ml,那么在冬季钓鲫鱼,就按照200毫升饵料添加6~8ml小药就可以了。

第二种、谷香型小药

谷香型小药的代表是超诱和谷诱,将五谷的谷香、甜香高度提纯,当然,在其配方中,多少都添加了一定比例的香精,其主材小麦胚芽,更是导致饵料的甜味浓郁。

在夏秋季,谷香型的小药添加太多,很容易导致小鱼闹窝,但是在冬季使用,这种谷香的味型,非常吸引鲫鱼,而且散味非常持久。

不管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谷香型粉末状小药直接大比例添加在饵料中,在冬季钓鲫鱼,诱鱼效果非常不错,尤其是针对大鲫鱼。

正常用量是10~20%的比例,直接添加在饵料中,如果诱鱼效果不理想,则可以再添加10%,最高不超过30%就可以了。

第三种、虫腥味小药

所谓虫腥,主要是指南极磷虾、红虫、蚯蚓、沙蚕等原料制作的乳状、油状或者膏状小药,味极腥,微臭,多是添加在窝料中使用。

大致添加比例为100ml饵料大约3~5毫升油状或者乳状小药,如果是膏状,则200ml饵料添加大约10ml左右就可以了。

窝料中添加之后,钓饵建议使用鲜活的虫饵,如红虫、蚯蚓,这样配合腥臭的小药,即便水温低一些,也会吸引水中的鲫鱼群进窝吃饵。

以上这三种小药,在冬季使用,专门针对鲫鱼,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当然,如果是在南方,因为大部分水域没有封冰,还是有不少小杂鱼会闹窝,所以在用量上,可以适当的少一些,在北方,天寒地冻的,就不碍事了。

初春钓鱼!最大的一个钓鱼误区

初春钓鱼!最大的一个钓鱼误区,你却傻傻不知道?

春天的脚步已经到来,现在不管是水库,还是大江,大河,各种水域都挤满了钓鱼人!

大家都知道,这段时期是钓鱼的好时期,天气不冷不热,正是钓鱼人和鱼都感觉非常舒服的时期!

但是大家会发现,最近几天钓鱼的渔获物,每一天差别都非常大,特别是天气状况差异大的时候,甚至有时候,还会“空军”,一无所获!

这是怎么回事?很多人还没有想明白,春天钓鱼怎么可能会空军呢!

其实春天好钓鱼,但是初春并不一定好钓鱼,因为春天也是要分阶段的,即初春,仲春,暮春!

在初春阶段,钓鱼的思路其实和冬天差不太多!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立了春以后,就完全抛弃冬天那种钓法,这是完全错误的!

初春钓鱼最大的一个误区是什么?

那就是天气的选择!

很多人会说初春钓鱼,要选择天气好,太阳大的天气钓鱼,这是片面的,错误的!

初春钓鱼要选择连续几天温差小,温度稳定的天气钓鱼!

这才是初春钓鱼的正确选择!

因为初春的天气虽然有所回升,但是温度整体还是不高,一般在10度到15度左右,极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5度左右的天气,出现所谓的倒春寒天气!

如果一天大太阳,温度很高,一天阴雨天气,温度很低,两天的温差过大,鱼会感觉非常的不舒服,就像冬季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出去钓鱼,虽然是春天,一样的收获不会太好,鱼口也不会好!

那么初春钓鱼,该如何选择天气了!

第一是连续晴好的天气。

如果连续几天都是晴好的天气,那么这种天气,肯定是钓鱼的好天气,温差小,天气好,温度也高,非常适合钓鱼!

第二是连续的阴雨或者低温天气。

除了天气好的天气,初春还可以选择连续阴雨的天气垂钓,只要是连续阴雨天气,温差小,也是可以出去钓鱼的,大家不要误认为这种天气不好钓鱼。

第三是要避开间隔1—2两天,温差大的天气

大家只要避开的天气就是一天晴,大太阳,一天阴雨,温度低的天气,这种天气情况下,非常不适合钓鱼,因为温差太大,不稳定,鱼非常不舒服!

以上就是初春钓鱼如何选择天气的讲解,大家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也就是初春天气的选择!

钓鱼真的有境界之分?

关于钓鱼的境界网络上流传多个版本,不过大多都是似是而非,和金庸先生写的武侠小说定义类似但又有些过于牵强,什么钓鱼、钓技、钓心,什么为娱不为鱼、钓的是心境、没鱼胜有鱼(无招胜有招)……。总之,钓鱼钓到最后无限接近于圣人:不喜不悲,就是过去坐坐有鱼没鱼没有关系。

钓鱼真的有境界之分?

曾经蓑笠哥自己也特别认同这种,悲哀的只是自己一直没有到这种境界而已。可现实和网络总是割裂的:哪怕环境再好的黑坑老板不放鱼肯定被骂得狗血淋头再也不去、各种水库里面窝料像不要钱一样往里面扔、鱼竿的价格被炒得越来越贵、各种能爆护的饵料和小药让钓鱼人趋之若鹜、出鱼的钓点哪怕环境再差也是人山人海……。

可能钓鱼的境界攀登也是金字塔:境界高的是极为少数,而那些追逐渔获的只是“乌合之众”而已?可如果你常去逛钓鱼人社交媒体或者一些钓鱼大V视频或者文章内容下面的评论,你又会发现“境界高”的钓鱼人又是如此之多,甚至你会误以为世界上的钓鱼人都是这样,也许“境界不高”的钓友从不上网又或者他们那里还没有通电?这确实让人费解——从来没有一件事情让人有如此严重的割裂感:网上和现实截然不同。

山清水秀我所欲,渔获亦我所欲

其实检验的方法很简单:找一个“境界高”的钓友在一个山清水秀地方钓鱼的视频和一个“境界不高”的钓友大物狂拉的视频,我们同时上传到同一个平台然后看哪一个的播放和点赞率高就是了,这样才能真正知道钓友喜欢的是什么。至于结果,可以提前和大家剧透:一定是钓到大鱼、爆护了的视频更强,没有别的原因,我自己试过。

一个爱好而已,搞这么复杂干嘛?每个人钓鱼都有不同的目的:有的为了吃鱼、有的喜欢遛鱼感觉、有的为了打发时间、有的为了提升钓技、有的为了发朋友圈炫耀、有的为了证明自己……。虽然大家的目的不同,但是总归都是在钓鱼,非要划分一个什么等级境界累不累?

一个真正钓了“钓心”境界了为娱不为鱼的钓者,他会在乎这些什么等级境界吗?浮云尔,不足道也!如果你在乎、你宣扬,那么就证明你还没有达到!一个经常对人说我钓的不是鱼,钓的是心境而已的人他真的是达到了这个境界了吗?一个没有达到这个心境的人真的能理解到达这个心境的人的感悟吗?恐怕不能吧,人云亦云而已!

只是水库边坐一坐?

谁敢说那些国家一级大师经常爆护的境界不够?还是觉得去山清水秀地方钓不到一条鱼的界就比特级大师境界更高?这貌似和“年轻人不讲武德”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这些是花拳绣腿空有肌肉和武力,我这才是高境界,曲高和寡你懂个屁的钓鱼!你能爆护能钓到大鱼就算会钓鱼了吗?年轻人,你格局(境界)低了啊!

一个爱好而已,钓鱼就是为了获得快乐提高钓技有不错的渔获,没有鱼如何快乐如何提高钓技?“境界”也许能让你这样就和洗脑一样:洗脑成傻子之后也会很快乐,但这是你想要的么?当然,当某一个人自认为达到了“高境界”之后,然后站在境界的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指点点可能也会快乐吧,我猜的。

看风景和钓鱼可以是一回事

再说了,这所谓的“境界”也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心理学理论:没有正反馈的系统提高不了人的积极性,一直钓不到鱼会打消人的积极性。如果说出去钓鱼就是去看看青山绿水改善心情,这么说确实渔获不重要,但这并不是钓鱼而是欣赏风景对不对?概念一旦混淆之后就变成了:你想钓到鱼、想钓大鱼就是境界不高的表现了!

牢记的八个口诀,轻松钓大鱼

我们钓鱼人常说:”钓无定律”,话虽这么说,但在实际垂钓中还是有规律的。记住以下八个口诀会让钓鱼轻松很多:

1.春秋钓浅滩,冬夏钓深潭。春季因为温度不高,鱼儿一般会选择在水比较浅的地方觅食。而在夏季和冬季,鱼儿一般都喜欢在水比较深的地方避暑和避寒。

2.早晚钓岸边,中午钓阴凉。鱼在早上喜欢到岸边透气和觅食,白天它们一般不会游到嘈杂的岸边,只有到了晚上才会游到岸边觅食。上午和下午因为太阳比较大,鱼儿一般会躲到有水草的地方乘凉。

3.大河宽钓窄,深钓浅,浅钓谭。一般大河宽的地方鱼少,鱼一般喜欢呆在窄的地方。大河一般水比较深,垂钓的话就要选择较浅的水域打窝坐钓。但如果大部分浅的,就应该选择水深的地方。

4.在大河垂钓时,要选择急流区与平缓区过度的水域,一般来说,鱼儿喜欢在大河水流湍急和平缓区之间活动及觅食。

5.钓鱼需要耐心,垂钓不是需要昂贵钓鱼用具就能钓大鱼,而是要有至始至终。只要饵料和钓法没有问题,上鱼只是时间罢了。

6.钓鱼必钓回水湾,回水湾是食物汇集的地方,也是鱼儿喜欢去的地方,鱼多的地方上鱼的几率就越大。作为一个有经验的钓鱼人必钓的地方。

7.老钓位: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钓点,重复使用后都能引来鱼群,当然这要保证是适合垂钓的地方。

8.草洞藏大鱼:每当气温升高,在有水草的地方鱼就会藏到水草里,但有时候在有水草的地方没有草洞,那么就需要我们进行打窝,最好选择在早上打窝坐钓更有大的收获。

窝料真的是泡得越久就越好用?

其实在以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窝料就是泡得越久越香、越好用,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听别人这样说”,还有就是那些卖窝料的人打出的广告,但凡带“秘制”、“祖传”这些字眼的窝料,就没有泡制时间短的!

第二个是我自身的原因,有点想当然了,因为生活中有些东西确实是放的时间久比较好,比如酒吧,都说年份越久就越香、越好喝。

窝料并非泡制越久越好用,窝料吸收添加剂的能力有限

这里的添加剂不止是指小药,也包括酒、蜂蜜、维生素、色素等等物质,也就是你们在制作窝料时常放的那些“佐料”。

咱们针对野钓的自制酒米,大部分钓友选择五十度以上的高度曲酒然后配合一些香精色素诱食剂进行浸泡,其实这种算不上是发酵,只是通过酒的渗透作用把一些诱鱼物质浸入米中。但是米不可能无限制吸收,它总有个饱和度的,也就是一段时间后它就不会再吸收了,等饱和后你再浸泡也没有用了。

也有发酵型的酒米,包括咱们自制玉米、小麦、谷麦时,会先煮熟再加入酒曲、酵母粉进行发酵,但这种真正的发酵就更不能太久了,反而应该在一段时间后(发酵完成)尽快使用或者通过一些手段延缓或终止发酵。自己发酵过玉米小麦的应该知道,如果你加了酵母后一直发酵,完全不管他,那么到后面酒精味就越越来越大,钓鱼反而不好用。

长时间的泡制可能导致窝料变质,作钓效果大打折扣

还是拿泡酒米举例,酒米泡制时间太久,酒精就会慢慢挥发,酒有防腐的作用,那么如果酒精都挥发完了,酒米就会慢慢变味、变质甚至可能霉变。

我以前买那种成品酒米,买的太多忘记了,有几包在家放了两年,再打开的时候米已经变得很干,一闻有股“哈喇味”,相信钓友们也有类似经历吧。

要是你自制,采用高度白酒且酒放的比较多、或者密封的特别好,那么保质期倒是能延长不少,但保质期延长不代表好用,泡久了以后你会发现酒米变得易碎甚至部分已经粉化,这样的酒米用于垂钓效果也是不好的。

为什么会有“窝料泡制越久效果越好”的说法?其一是可以卖的更贵

这个应该不难想到吧?商家为了提高商品价值、多卖钱,总要找一些噱头的,从祖传秘方到进口诱食剂,再到窖藏、深度发酵三五年,这些都只是为了增加产品的价值罢了。

如果他说“我选择了一款好用的配方、用了几种广谱性很不错的诱食剂,并且泡制了合适的时间”,恐怕卖不到他想要而价格。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商家,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激烈、形式所迫,另一方面是钓鱼人某些方面知识欠缺、所以更容易被误导。

对了,忘记说一个事了,很多商家虽然宣传是深度发酵一年两年三年,其实也是骗你们的,大多数都是速成的,泡制时间不过短短数天而已。其实按照使用来说,泡个几天就能用了,但讨厌的是商家一边误导你说泡制越久越好用,一边又高价卖你声称泡了几年的“速成品”。

为什么会有“窝料泡制越久效果越好的说法”?其二是钓友们的错误理解

也有钓友自己说泡得越久越好用的,但事实是你理解错了。咱们知道没有通杀的饵料窝料,某一款窝料可能夏天好用,到了冬天就不行,或者冬天好用到夏天就不行。比如说泡酒米吧,冬天要用味道浓重的,刺激性大一点的,但夏天你还用这种“重口味”的,大鱼就不喜欢了,或者会很招小鱼。

而自制酒米等窝料时,有些人会放很多添加剂,味道重、刺激性大,泡个几天就用效果确实不好,而泡制时间久了以后,添加剂会挥发掉一些,没那么刺激了,效果可能反而好了。但这并不能算是泡制时间久给窝料提升了效果,只是刚好用对了鱼情而已,你要是把这种窝料拿到冬天用可能效果就很差。

还有一些就纯粹是心里作用了,特别是拿高度白酒泡的窝料,只泡个几天,你打开盖子酒味浓郁甚至冲鼻,感觉十分不好,但泡制几个月、几年后,酒精挥发了很多,味道自然柔和下来了,你闻着就很舒服。实际上要降低酒精味有很多办法,要么降低酒的度数,要么少量添加,或者你泡好后直接摊开放置一晚上、拿太阳下晒几个小时都行。